English

恭王府传奇

●名家随笔
1998-08-01 来源:生活时报 ●周汝昌 我有话说

北京什刹海环抱着一座神秘的古王府,那儿天天游客盈门,国际嘉宾更是为数不少,令人格外瞩目——这就是闻名寰宇的恭王府。此府,前部为邸第,包括九道大庭院;后部即府第之北是一座花园,目下开放的还只是花园的这一部分。

听人说:有位德国客人,看了园子,对这座保护完整的私家花园极致惊喜激赏之意,表示这应该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珍贵项目内,可与皇家园林、紫禁城比肩。国内呢,一个有趣的现象更为奇特:不少新婚的郎妇,伉俪相偕,专门要到此园来拍照,以为婚礼留念……

如此不同凡响。

那么她(园子)的魅力何在呢?

要回答此问,长谈须万言大文,短讲则只需一句白话——原来此园的地点(前身)曾与《红楼梦》中的大观园大有关系。

新婚的爱侣,特意要在“大观园”留影,意味深长,那绝不会是要与清末的“六爷”(恭亲王奕讠斤)结什么“不解之缘”。

此园地点即大观园遗址?谁说的?有证据吗?

有证有据,话是清代及民初的民间父老、历史学家、诗人、哲士……都这么说的。

“恭王府”之名,并非不对,但只表明末代府主是恭亲王罢了,它的前身历史,极为丰富多彩。最早可以追溯到金代,这儿曾是皇家的东北郊园,离宫别苑——名叫“万宁宫”。元、明两代,什刹海畔留下了不少名园甲第,明代此处的大慈恩寺,有花园,宰臣李东阳、大太监李广,都曾居此“蓬莱”仙境(湖、河环抱四围),都有园林;直到清代蒋廷锡的赐第在此,乾隆帝的御书匾仍然是“秀比蓬壶”四字。所以曹雪芹让李纨作诗,开头就是“秀水明山抱复回(huái),风流文采胜蓬莱。”字字合符,事事实境。

那一带居民父老众口一词:六爷府为西府,就是小说中的荣国府(指地点遗存)。此说来历久远,到府园归于辅仁大学时,从校长、教授到工友,都认同这个“闾巷传闻”,信服不疑,——还把一位洋教授与其住处比为“林美人”与“潇湘馆”(园之东部垂花门内)。

《老残游记》作者刘铁云的子侄辈在三十年代住进了“东府”(康熙皇子胤礻我的故府,因是雍正的反对者,被废),其四公子刘大绅(留日学者,哲学家)为纪东、西两府的历史传说及实境,写了四首七律诗。其中“夹道中分荣国第”,正是数百年来的二府相邻、只隔一巷的实况之吟咏(可惜巷已拆改,全非旧貌)。

可见此种“闾巷传闻”,大有“文献可证”(献,即耆宿口述史迹),并不能以“胡说”斥之,论学要重文尊献,岂可轻薄诋词。

有人说,此府此园始自和王申(乾隆后期),以前无有,云云。此纯属不考之过。和王申诗中明写园中旧有“寿椿楼”,却让姬妾居于楼中,“寿椿”是敬父之词,显为旧主所筑(如今也找不到此楼的遗迹,可知历次易主拆改变化巨大)。园中“天香庭院”匾,早于和王申年代,出慎郡王之手笔。其它明代建筑的铁证,地下出土的明瓷,诸般反证,断非和王申“始建”。

世上的事,目光不同,想法各异,乃是常情,于是恭王府园(前身)与大观园是否有关,亦有仁智之见。例如有专家并无一项论证,却公开表示二者“无关”。这就不属于学术(史地)研究的性质了,故无从讨论。再如一种说法,以为这可能是把明珠府的事混而为一了(因旧说谓《红楼》所写是明珠之子纳兰容若的事,属“索隐派”主张)。这充其量又只不过是揣度而想当然,还是不属学术研究范围,因为明珠府在什刹海北岸西端,此地居民父老,世代为邻,怎么会把左邻右舍都分之不清,闹到一处去?况且那儿也没有“夹道中分”的建筑格局可言。所以当地老住户听那揣度,会觉得是“外乡人”之“隔岸观花”了。

只一句话,几点空谈,都无法否定证据重重的事实。恭王府之所以独得保存,其实也正是红学之力。离开学术文化,离开《红楼梦》,只凭一个“恭王”,则此府此园能有多大的魅力?其生命血脉源流会有多大的积蓄?仁人智士,皆有深思。

戊寅闰五月,为府园修复10周年而作。

*拙著《红楼访真》已由华艺出版社推出,欲探寻此府真相的读者,可以参考,并祈指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